法华经: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
法华经: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
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。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。
‘一时’是时成果。所以不说明一个确实的日期,是为了防止历史学家无意义的追根溯柢考证。这儿的一时,便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,便是那个时候。
‘佛’是主成果。‘佛’是半梵话,具足是‘佛陀耶’。佛者,觉也。现在解释三种觉:一、本觉——本有的佛性便是醒悟的,不需要经过修行而具足醒悟。二、始觉——刚开始醒悟。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,研究经典教理,这叫始觉。三、终究觉——开始醒悟后,一天比一天精进悟解佛法,等到完全理解佛法,成了佛,这就叫终究觉。又有另外一种三觉的讲法:一、自觉——自己醒悟真理。如二乘人(声闻、缘觉)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,故又名小乘人。二、觉他——自己醒悟道理后,也要把真理发扬光大,教化众生,令其他的人也都醒悟。而菩萨是自度度他、自利利他。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,只想做个自了汉。所以佛斥责小乘人是焦芽败种,不能弘扬光大佛法。三、觉行满意——这是佛的满意。佛是三觉圆,万德备。
这位佛是指谁呢?便是释迦牟尼佛,在印度出世,净饭王的太子,俗称悉达多。释迦牟尼佛十九岁落发,三十岁成道,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。
‘住王舍城,耆阇崛山’,住便是在的意思。王舍城便是摩竭陀国的京都,是频婆娑罗王(佛的弟子)所住之城,该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围绕,在东北方的山,便是灵山。耆阇崛山也便是灵鹫山,由于山形好像一只鹫鸟,故称之。‘王舍城耆阇崛山’是处成果。
‘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’是众成果。其他经典多数是说二百五十人俱,可是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,有万二千人集合。大比丘便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,因而称为大比丘。比丘是梵语,具足三义:一、乞士——比丘不立烟爨,每天到吃饭时,便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化斋。这样不只身安道存,且又福利施主。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,有的过午不食,这都是行梵衲行。二、怖魔——落发人受比丘戒时,三师七证就问道:‘汝是大丈夫否?’答:‘是大丈夫。’问:‘汝已发菩提心否?’答:‘已发菩提心。’在羯磨问答中,你答说已发菩提心,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,空行夜叉又转报给六欲天的天魔听,说:‘人世又有某某人落发,佛的眷属又增加了一个,而我们魔的眷属反少了一个。’魔王听了陈述之后,心生嫉妒和惊骇,所以又名怖魔。三、破恶——破什么恶呢?便是破烦恼恶、无明恶,与贪嗔痴三毒恶。
在每一部经前面都有六种成果——信成果、闻成果、时成果、主成果、处成果,与众成果。有这六种成果,佛才说法。如果六种有一种不成果,就不能说法。